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 策展人分享会: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
收起
活动预告
活动时间
2020.9.13(周日)14:30-16:00
嘉宾
朱小钧
活动地点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1F
2020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期间,“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将在厦门宝龙艺术中心重磅展出。此次展览由宝龙文化集团联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和学术创新、打造优质品牌展览为宗旨共同主办,邀请范迪安先生、徐里先生担任学术顾问,王来文先生担任学术主持,朱小钧先生担任策展人,以三个主题展出呈现38位优秀艺术家的风貌:其中28位来自福建本土,10位来自全国各地,聚焦本土,放眼全国,深耕中国水墨领域,让中国水墨的千年光芒,焕新光彩。
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哲思与家国情怀。因此,在当代艺术思潮席卷画坛之际,宝龙文化坚持传承中华文明,推动当代文化艺术,积极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向公众呈现“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希望借此搭建中国画艺术展示平台,与公众形成互动交流,使之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国水墨精神。同时,寻得民族艺术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诗意联系,重构中国画的文化价值与认同。 而何谓“客从何处来”?策展人朱小钧说:“客从何处来”,其实是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问。 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客从何处来 2020.9.12-2020.10.31 主办单位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 宝龙文化 承办单位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学术顾问 范迪安/徐里 总策划 许华琳 学术主持 王来文 策展人 朱小钧 媒体支持 Hi艺术、Homeland家园、VART、 艺术东南、艺术头条、在艺 展览地点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1F 厦门市思明区金山路1号宝龙一城L4 (按年龄排序) 林容生 陈 子 徐 里 梁 明 卢志强 张永海 陈湘波 赵胜利 杨玉泉 林 涛 王来文 方政和 张贤明 李金国 王英暎 党震 黄雪芳 翁志承 张秋桔 傅松华 王牧羽 林永潮 柳财顺 沈益群 陈优清 方广智 李军 林于思 刘会营 刘琦 吴建福 陈端 陈福彬 李关关 李炯毅 朱小坤 魏久捷 黄俊伟 客从何处来 朱小钧 你是哪里人? 每个人都被这样问过。 在我看来,这个最常见的问题,其实也最难回答。 我们被问到时,会马上折射出“籍贯”、“出生地”、“户口”、“居住地”这些关键词,而这些词背后的那个地名,很难重叠。 在策划这个展览之初,我们试图把艺术家圈定在“福建籍”,事实上,很多在这里生活创作的艺术家,也来自五湖四海。即便是在福建的大概念里,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方言特色,文化认同。 再往前追溯,我们就更难找到原始意义上的原住民。每一个人都在漂泊,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我们其实错把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当作故乡,而我们真正的故土,其实是东非高原,但没有任何中国人会把埃塞俄比亚看成祖籍。大部分人会认为,我们出生时脚下的土地就是祖居之地,是祖先在此初创,然后开枝散叶。 遗忘是我们的本能。 平原人忘记了他们跋涉过的山川,南岛人忘记了他们启航的大陆,印第安人忘记了他们穿越过的冰川——世代漫长,山海宽阔,生活平常。 在荒原游荡的原始人,如何辨识对面来客,是尼安德特人还是丹尼索瓦人,并且能世代相传? 我们常说命如蝼蚁,其实和壮阔的宇宙相比,人类的迁徙,确实如同蝼蚁般渺小而坚定,如蚁群般宏大而迷茫。 事实是,那些迁徙的宏大,都被遗忘了。而那些坚定的微小,被以密码的形式藏在我们肉身深处,为我们从何处来,一代一代写下基因的密码—— 于是,一代人有了一代人的漂泊,千山万水,一人行舟。 于是,夜归星河,风归疏落,昨日来路与明朝归途,都有了出处。 朱自清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知道了“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今天,无论你身在何方,在你缺席的日子里,家乡的花还是会开,叶还是会败,你熟悉的江河水,还是日夜东流。 于是,我们羁旅天涯,游子四方。 这一次,我们落脚的地方,是福建厦门。 此地,海纳百川,文化多元,热情好客。 对《客从何处来》这个题目,我想追问的是“客”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对“客从何处来”的反复吟咏和追溯,其实是为了不断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根从哪里来”的意义。 对于“客”的理解,有两个方向: 首先,尽管是在闽地的展览,“客从何处来”我无意指向于狭义上理解的“客家人”。我想说的是,对于离乡多年再回故乡的人来说,我们本身就是个客人。这是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原意:“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次,对于生活在本土的艺术家来说,我们一直生活在此地,并认为很熟悉的家乡,也许我们就是个客人。可能,我们的“根”并不在这里。追溯家史,每个人其实都是“客”。 每个艺术家作品的背后,都有深埋的故乡成长经验,通过作品来阐释个体与家庭、与社会、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展览,是为了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客从何处来》是个直白的题目,其实我是想用大家都熟悉的诗文,唤起观众的共情意识,以每个人对这句诗文的情感经验,和展览形成感情上的共振。 第一季的展览,我们选了生于斯,长于斯,创作于斯,寄情于斯的三十八位艺术家,“锋发”、“辞隐”可以概括为作品风格和作者性格的特点—— “锋发”是每一件参展作品所呈现出来作者的机锋,作品风格在笔锋回转间鼓怒风云;“辞隐”是每一位艺术家心性向内的情绪传递,个人以谦逊的态度表达温和的东方精神。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38位艺术家作品中,看到他们对“客从何处来”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体认——所谓画如其人——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密码,在水墨氤氲中,我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 展览分主题:“远奥”、“精约”、“新奇”,对“客从何处来”作出新的分解。 远奥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独特的山海景观和人文滋养,使得在这片土地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根从何处来”的理解,更加接近于“与古为徒”的本心。他们把对传统的醒会,以“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形式,统一到当下的创作之中。 精约 笔墨当随时代。用传统的笔墨和媒介,再造当代的风貌,呼应对时代的理解,写就作者心中的日月山河,时代精神。而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就是笔墨精炼,情繁辞隐。“精约”是精炼与简约,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经历废纸三千之后的举重若轻。 新奇 承继传统,开拓创新,其实都朝向于一个方向:为中国画。所谓求“新”求“奇”,是为拓展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是对“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在“物我两忘”之后的体认。 基因是个人来处的密码,作品是作者心性的密码。 “客从何处来”,其实是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问。而对这些追问的答案,隐藏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我们站在画前,能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体味时空的宏大,是人生幸事。 简介 “客从何处来”策展人 朱小钧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大道文化创始人